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院長潘教峰4月12日在“新能源技術的機遇和挑戰”報告發布會上指出: “目前,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都非常重視并加大了對新能源技術的投入。以顛覆性能源技術突破為重心的新能源技術創新,已成為持續改變世界能源格局、開啟世界碳平衡進程的重要手段。”
4月5日,國際可再生能源署發布的報告顯示,中國是世界上比較大的光伏發電生產國,同時也是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增長較快的國家,約占全球總裝機容量的三分之一。
業內人士認為,“新能源+儲能”已成為未來儲能市場發展的大趨勢,由于風能和光伏發電的波動性,儲能將在構建以新能源為主的新型電力系統中扮演重要角色。
新能源與儲能協同發展已成為趨勢
雖然新能源和儲能不是一個全新的領域,但是在過去幾年里,它的發展勢頭受到了用戶側儲能和電網側儲能的壓制,直到去年才全方面爆發。到目前為止,新疆、青海、湖北、湖南、內蒙古、山東、山西等地出臺了新能源儲能分配政策,要求可再生能源項目配置比例達到5%-20%,1-2個小時內完成儲能項目配置。有業內人士大膽預測,“十四五”期間,新能源將成為更多省份的主力電源。到那時,電力系統調峰能力不足將不再是個別省份、部分地區的問題,而儲能將成為可再生能源開發的關鍵支撐技術,兩者的協同發展是大勢所趨。
新能源發電具有波動性和間歇性,且受氣象因素的影響較大,增加了系統的平衡壓力。合理運用大規模儲能技術,可保證電網電壓、頻率與相位變化相匹配,從而減少新能源電力波動對電網的不利影響,還可提高風電、光伏發電并網的安全性和穩定性,讓電網吸收更多的新能源。
"原電力市場結構中,用戶端波動較大,發電機組處于受控狀態,當發電機組處于受控狀態時,可以控制發電機組實現動態平衡,但現在,發電機組更多地處于不受控狀態,并在電網端增加了大量不穩定、不可控的可再生能源接入。那么使用者和發電方雙方都無法控制,該如何解決呢?由誰解決?整個電力系統都有責任。目前,新能源+儲能是很可行的解決方案,并已成為業界公認的發展趨勢。
如何對儲能進行合理的分配,決定了儲能能否發揮效用。專家普遍同意“有效”和“有利”是可再生能源配儲能的首要原則。高效是指通過儲能實現可再生能源的優化利用,盡量減少棄風棄光現象,保障電網安全運行,提高電能質量;高效是指儲能要經濟,通過配置儲能,使發電、電網、用戶獲得的收益高于成本投入。
雖然各地出臺了許多鼓勵儲能發展的政策,但在實際推廣過程中,關于“誰來買單”的爭論一直存在。
都是在自己的立場上說話,不愿花錢。發電企業根據《可再生能源法》,認為電網應盡發盡收;電網企業則認為自己是通道,可再生能源上網后會產生波動,應自行解決問題再上網;用戶感覺自己購買電力一直是即插即用,憑什么要多花錢。一位知情人士坦言,“如果投資成本無法控制,就沒有人愿意投資。”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國家發改委有關部門多次召開儲能成本分擔會議,力圖使發電、電網和用戶三方按一定比例分擔儲能建設費用。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就優化電網側儲能成本分擔機制提出了相關建議。目前,我國對儲能技術的規定還不夠完善,通過輸配電價對儲能成本進行分流,影響了企業建設儲能電站的積極性,制約了儲能技術的推廣應用和產業的持續發展。期望由國家有關部門牽頭,各電網企業配合,設計更加合理的電網側儲能商業模式,建立以市場化為基礎的開放輸配電價形成和調整機制,促進儲能成本分擔和疏導。
費用分擔可行嗎?陳海生認為,建立儲能系統對發電、電網和用戶都有好處,但是,在現行市場機制下,若將儲能成本只是強加于某個單一市場主體,則會出現收益小于投入的情況。建立電力現貨市場之前,是一種多主體分攤儲能成本的有效機制。
行業內流傳相關部門已經探討了3:5:2的分攤比例,即發電端、電網端和用戶端按照3:5:2的比例分攤儲能配套費用。據知情人士透露,有關部門對儲能成本分擔機制進行了長期探索,普遍認同“誰受益誰付費”的原則,如果達成共識,將對可再生能源和儲能產業產生很大的影響,但具體分擔辦法還沒有確定,有待進一步討論。
“儲能干多份工作,卻只拿一份工資”,儲能雖然有多種價值,但收益卻非常單一。目前儲能發展根本的問題是儲能價格機制問題,可再生能源配置儲能后,從不可控電源變成可控的、可調度的電源,應該在價格上有所區別。再生能源輔助儲能可以獲得多種收益,例如參與調峰、調頻等輔助服務,以獲取輔助補償;減少棄風棄光電量,增加電費收入;降低電網考核成本;參與電力市場交易以獲取電價收益等。
在實踐中,市場還探索出一些可行的商業模式。如:青海共享儲能方案對行業具有借鑒意義,由第三方投資,在新能源匯集站、升壓站中配置儲能裝置,與周邊光伏電站共享共享,集中調度、集中管理、集中結算。"誰受益誰付費,反過來講,如果誰付費誰受益,儲能的春天就真的來了。"
針對成本回收難,很多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比如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就建議加快電力市場變革,形成“誰受益,誰付費”的市場化長效機制;出臺政策推動能源存儲云平臺建設,支持電化學儲能的充分利用共享與互聯網化;大力推廣新能源發電,配套建設大型儲能電站,促進東西部經濟均衡發展。
一些電網公司也提出了推動儲能技術大規模應用的建議。同時,在多方討論的背景下,多地還在探索共享儲能、容量租賃、輔助服務等可行的商業模式,盡量促使儲能單元成本降低,使用頻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