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電池,大家并不陌生,現代電池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老百姓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電池這東西。那么鋰電池是怎么來的呢?山東德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為大家介紹一下鋰電池的發展歷史。
例如,24小時陪你長時間的手機需要電池,一臺工作用的筆記本需要電池,一臺廣場舞大媽跳舞的音箱,一臺老大爺用的收音機等電器,甚至包括許多人上班出行用的電瓶車都需要電池。即使公共汽車,出租車,網約車,私家車等等,也有相當一部分是由電池驅動的,而且這些電池中的大部分都是鋰電池進行充電。
盡管鋰電池的商業化已近30年,但從一開始在筆記本、照相機等設備上應用到現在,鋰電池真正的普及應用到各個領域,進入每一個普通人的生活不過是近10年的事情。正因為鋰電池這種質輕、方便攜帶、易于充電等強大功能,才讓我們的日常生活更加豐富。
鋰電池被發明出來,跟70年代的石油危機有點關系。1960年,世界上成立了一個叫做歐佩克石油輸出國組織。那時,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等國都在巴格達舉行會議,成立了石油輸出國組織。其主要目的在于統一協調油價、石油政策,維護各方利益。再加上上世紀70年代第四次中東戰,由于種種原因,每桶石油的價格已高出數倍。正是這樣,歐美的科學家們才為應對未來可能再次發生的石油危機而開始研發鋰電池。
一九七六年,一位名叫斯坦利維丁漢姆的英國科學家,在埃克森石油公司(當時不叫埃克森美孚)的電池實驗室工作,開始了鋰電池的初步研究。只是從理論上講,主要是因為鋰是一種活性金屬,容易爆,遇水就會燃燒。那時的鋰電池化學性能不穩定,無論在高溫下受壓,都容易產生危險,導致不能用于商業用途。但斯坦利維丁漢姆提出的鋰電池原理,成了以后鋰電池商業化的基石之一。
1980年,英國牛津大學的化學老師古德納夫根據斯坦利維丁漢姆的基本原理,經過四年的研究,研制出了一種用于鋰離子電池的正極材料鈷酸鋰。該材料解決了易爆的問題,可在固定狀態下更靈活地使用,且體積更小,容量更大。在1982年,兩年后, 古德納夫在實驗室里開發出了另一種更廉價、更穩定的材料。叫做錳酸鋰,現在錳酸鋰電池也很普遍。
在1985年,日本科學家吉野彰在古德納夫研究的基礎上,頭一個研制出可商業化的鋰離子電池,使實驗室的鋰離子電池正式進入商業化應用。
但申報鋰離子電池技術的是日本公司索尼公司,該公司在研發出鋰離子電池后,英國沒人愿意接下。因為鋰電池中的金屬很活潑,易爆,英國的科學家,英國的化學公司,夸張一點說可以是談鋰色變,而牛津大學不愿為此申請知識產權。但那時候,索尼接過了這個公認的“燙手山芋”,并將自己研發的負極材料放置其中,制造了新的鋰電池。
在1992年,索尼公司將吉野彰和古德納夫的研發基礎大規模商業化,用在家庭攝像機上。而且在那個談論鋰變色的年代,鋰電池還沒有被大范圍地接受,這一應用并沒有為索尼帶來豐厚的商業利潤,而且研發鋰電池產品的部門成了賠錢的部門。
直到94、95年,戴爾電腦公司買下索尼的鋰電池技術,把索尼的鋰電池技術應用到筆記本電腦上,而戴爾筆記本則憑借其更長的續航能力獲得了大賺了一筆。這時鋰電池也開始逐漸被人們接受,應用于各種產品,走進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
99精品